课题研究

盐城市数字乡村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23-03-31      阅读量:     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农业领域,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且提出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目标等目标。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此背景下,盐城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应抢抓数字乡村建设的契机,在现有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找准问题,凝心聚力,从政策、技术、产业、人才等方面优化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推动盐城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强富美高”新盐城建设。

一、盐城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性分析

(一)实践依据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数字乡村”的概念,即数字乡村是建立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基础上的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是以数据为基础,以系统、平台、产品多种技术手段为依托,对传统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大推进。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5月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是构建信息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出:未来“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加快数字技术推广与应用,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生产力,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的全面振兴。2020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数字乡村重点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2021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2022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这一系列的政策规划为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数字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盐城农业实现数字经济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制度保障。

当前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正在不断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日新月异的变革,将数字农业与传统农业和乡村发展治理相融合,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盐城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聚焦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提出“12357”的总体思路,为谋划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盐城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提供依据和遵循。盐城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农村正处在重要转型期和关键发展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坚持以数字农业为抓手,发展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对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推动我市农业实现程度更深、范围更广的信息化变革,更富成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强大的方向性和指引力。

(二)重大意义

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是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推进盐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注入现代数字技术元素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提高农村生产效率,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1.有助于破解农村人力资源困境。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严重。“谁来种地?”依旧是亟需解决的头等大事,而产业数字化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优解。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将极大降低农业生产对人力资源的依赖。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历史资料数据化、数据共享便捷化,能够为智慧农业人才培训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软件支撑,为培育新时代农业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供信息化手段。

2.有助于提供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是新时代亟需解决的社会矛盾。近年来,出现了互联网大企业凭借信息技术的垄断优势挤压普通农产品生产者和商贩的利益的现象,引起了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产业数字化的不断普及和政策的保障,农业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也能够借助智能手机,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掌握农业市场行情,精准对接需求端。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全面渗透,将为农业生产、农村电商、农旅休闲等领域提供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农业创新创业动力不断激发,就业机会不断挖掘,农业数字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普通人,将有力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

3、有助于实现产业由大转强增质提效发展。农业经济产出效益偏低一直以来就是传统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的难点和痛点。以盐城市为例,盐城是全国农业大市,粮食、蔬菜、生猪、家禽、蛋类、油料、水产等16个农产品产量和规模居全省第一,是长三角地区农业经济总量唯一超千亿元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但盐城还远不是农业强市,农业种植方式依然粗放,“原料农业”特征明显,精深转化能力较弱,农业产业链不长,限制了盐城农业产出效益。2021年盐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049元,在长三角27个城市中排位靠后。农业产业数字化,是能够实现让盐城农产品产量“大”的优势转化为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4、有助于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产业数字化,能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农情的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产供销对接更加精准,避免产能过剩等等,有效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危害,实现对农业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农村的文化生态、文旅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平台。

(三)扎实基础

盐城紧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的目标定位,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农业产业总量大。2021年,盐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311.6亿元,列全省第一位,成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2021年粮食产量达142.96亿斤,占全省19.1%,实现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生猪、蔬菜、家禽、水产、经济林果等主导优势产业规模均达到双百亿,建成了六百万亩优质稻、六百万亩专用小麦、五百万亩次优质蔬菜、百万亩精品瓜果、百万亩海水养殖、百万亩淡水养殖、千万头生猪养殖和超2亿羽的肉蛋禽等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蔬菜园艺、蚕桑、水产品产量均居长三角前列。

2.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全市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6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92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801亿元。建成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86个,其中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业产业园1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9个,实现县域全覆盖。建有杂交稻种业、水稻栽培及西甜瓜种植等3个院士工作站和创新基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1%。设施农(渔)业面积全省最大,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建成国家级产业强镇4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2个,家庭农场达586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260家,高素质农民培育程度达53.2%。创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个,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覆盖,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0%。

3、数字乡村发展环境有所优化。近年来,盐城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的目标,深入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全产业、全链条、全覆盖应用,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早在2018年,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就已达到68.7%,2021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16亿元,居全省前列。

二、盐城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盐城市深入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改造农业,服务农民、管理农村,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成效。东台被列为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东台、建湖、盐都、阜宁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和中农(江苏)网购公司获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湖县等11个单位被评为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78%。

(一)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夯实数字乡村建设基础

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从率先试点向整市覆盖的跨越。创建了亭湖、大丰、阜宁3个国家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以益农信息社建设为突出抓手,全市建成1947家“益农信息社”,实现全市涉农村居全覆盖。在站点建设、信息员培训、服务资源整合、县级中心站建设、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方面不断发力,不断创新模式,全面提升效能。截止2021年底,全市“益农信息社”累计开展公益性咨询服务101.3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348.7万人次,电子商务成交额16.4亿元。积极培植建设典型,创成100个市级“益农信息社”示范社和13个省级“益农信息社”典型案例。阜宁吴滩街道吴滩居委会、亭湖月青村佳美嘉家庭农场两家信息社被评为全国“益农信息社”百佳案例。

(二)创新电商发展新模式,激发数字乡村发展活力

农村电商为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和落地提供了必要支撑,它实现作为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方面的转型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数字化提供新动能、新载体。近年来,盐城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村、致富农民,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商发展成效显著。

1.农村电商发展初具规模。根据浪潮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盐城市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92.7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4亿元,农资网络零售额2558.5万元;农产品和农资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2.6%、225.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排全省第7位。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淘宝村和淘宝镇的数量达到9个。2020年,全市农村地区(不含大市区)在天猫、淘宝、拼多多和京东等第三方平台上网络零售额超1000万元的电商企业有30多家,超5000万元的电商企业10家,其中滨海昌正和滨海宏本堂这2家公司网络零售额已超亿元。2021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16亿元。

2.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全市各县(市)区通过“优势产业+电商”的发展模式,以特色产业和地理标志品牌为基础,嫁接电商销售渠道,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电商产业集群,如射阳大米、东台新街苗木、盐都大纵湖大闸蟹、建湖建河村玻璃器皿、射阳洋马菊花、滨海白首乌、阜宁大糕、响水西兰花等等。具有百年种植历史的“苗木之乡”东台市新街镇,苗木种植面积达4.2万亩,目前每年可通过自营平台、第三方B2B平台和微营销等网络渠道的销售额已超10亿元,直接和间接电商从业人员4000多人。玻璃工艺品加工是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的特色产业,全村有60多家玻璃工艺品加工企业,从业村民超过500人,已在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1688等平台开设网店100多个,线上线下年销售额过亿元。创成省农业电商示范县1家,省级农业电商示范镇5家,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49家,省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4家。东台市获评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盐都、建湖、射阳入选省级试点县。“蜻蜓农服”平台线上众包服务被评为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案例。

3.先进创业典型不断涌现。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创业典范,促进了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建湖县陈甲村的廖正军、鲁曼夫妇大学毕业后返乡率先在网上销售火鸡系列产品,不仅使自己公司成为年销售火鸡80万羽、业务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更带动了周边农民从事火鸡的养殖和网上销售。亭湖区的新兴镇村民徐海江在“天猫”开设了名为“翡翠湾”的旗舰店,每年多肉植物的销售额就高达300多万元,同时帮助并带动全村开展多肉植物种植, 种植户数量达到20多户,其中多肉种植规模达到200多亩,已经成功将多肉行业发展成为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阜宁县创业青年朱陟2016年大学毕业回盐后创立阜宁县鸿陟农产品有限公司,线上运营着“阜宁扶贫馆”和“中华特色馆阜宁馆”,累计服务客户人次超5万人,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

(三)突破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1.农业生产智能化不断推进。立足转型升级,不断加强智能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实现农业智慧化和管理高效化。组织实施智能农业“一镇一基地”、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农业全覆盖等工程,根据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分类施策,精准推进智能农业技术示范应用,全市建成智能农业示范基地410个。打造了响水九丰农博园、阜宁大鹤蛋业、滨海天场无人智慧农场、盐都潘黄都市农业园等一批高端农业物联网应用典型。比如在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方面,滨海县构建全县“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数字资源体系,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了农旅朗坤农科园项目,由朗坤集团携手华为公司运用最先进的大数据、农业人工智能、5G技术打造了1.3万平方米的华为朗坤“三农云”大数据中心,县涉农部门全面收集整理农业农村信息数据,初步建立了滨海农业农村数据库,为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东台市、阜宁县被评为省智能农业示范县,创成15家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园区和企业、100个市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5家单位入选省智能农业优秀案例。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比例达到28.5%。

2.产业数字化扩展有新成效。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融合初显成效。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融合体现在利用5G和3D等数字技术将现代化和传统的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到农业开发中,向消费者提供农业创意活动、服务和产品等,广泛体现在“互联网+”认养农业、3D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中。深入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做精“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5大乡村休闲旅游文章。休闲观光、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2020年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超170亿元。

(四)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乡村在线化行政管理

积极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加快提升管理、决策数字化水平。市级“盐农云”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启动,主要内容包括数据资源池、业务直通车、“三农”决策舱、信息服务窗,展示会商决策中心等。全市9个县(市)均建设了综合性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县县全覆盖。阜宁县农业大数据平台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创新项目。建成、应用了盐城市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粮食作物农情监测与指挥、农产品质量追溯与管理、阳光扶贫+涉农资金监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业综合执法、智慧动监等农业在线管理决策平台,提升了农业农村管理效能。

三、盐城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盐城“数字乡村”从起步到继续发展、再到新手段和新领域的应用尝试,逐渐地深入发展,为盐城数字乡村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力地推进了盐城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但距离“数字乡村”整体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尚存一些亟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配套不完善,物流体系欠发达

1、数字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时代建设数字化乡村的重要基石与保障。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盐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完善现象。农村地区互联网、5G、数字广电等通讯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仍然不高,信息化发展的硬件、软件基础设备应用不足,作物传感器等终端智能控制设备及农业模型构建均存在技术缺失且落后问题,使得大数据获取、分析、决策能力受阻,难以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数字乡村的要求。

2、物流快递缺乏健全体系。物流快递是支撑电商发展的重要配套产业。盐城一些镇、村,冷链物流和快递覆盖率较低,当前部分物流公司的配送范围未能延伸至乡镇地区,一方面农村电商业务量较少,物流快递不愿入驻;另一方面部分农村的道路建设较为滞后,物流快递难进村。由于缺乏健全的物流体系,一些农村电商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更不用说配套建设相关电商产业园。

(二)数据资源建设滞后,共享机制难以实现

数据是数字乡村发展的生产要素,但数据创造价值需要各层、各类数据的聚合,形成有效信息和专业知识,才能够最终创造价值。大力建设农村大数据平台或中心显得尤为迫切。在此基础上比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更难的、更重要的是数据共享机制的构建。目前,盐城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刚刚起步。数据资源整合不够,共享不充分,开发利用不足现象普遍。

(三)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数字化人才缺乏

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人才和组织主体缺乏两个方面。数字乡村建设需要一大批爱农村、懂农业、擅长信息化的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但是,盐城目前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和大学生外流,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弱化,人才缺乏,素质相对较低;农村电商人才“难育、难引、难留”,不少专业、有能力的优秀电商人才更多倾向于留在城市发展,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盐城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全市农业农村信息条线人才体系及队伍不完善,智慧农业建设缺少组织和人才支撑。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四、盐城数字乡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释放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活力

一是强化政策规划引领作用,强化数字发展理念。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号召,出台相关政策,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加强组织发动,制定盐城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举措。加强基层政策引导,制定与智慧农业发展相关的研发、推广、培训等配套政策。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在培养农村电商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投入,从而释放数字乡村建设的活力。三是实施市场化营运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营造全市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氛围。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可以进一步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数字普惠金融等多种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更多农工商企业、金融资本和更多专业人才投入数字乡村建设中。四是强化典型示范。积极开展数字乡村试点,争创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等一批部省级牌子。建设一批市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全方位平衡发展。

(二)推进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扩大数字乡村建设技术覆盖面

加快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聚焦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领域,积极培育信息化技术标杆应用场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大数据在乡村治理、农业资源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构建智慧党建、数字农业、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等乡村振兴信息化体系,提升“三农”发展信息化服务能力。开展农产品电商平台搭建、品牌培育及推广、包装升级、电商人才培训等方面建设,推进农产品电商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开展“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以智能手机为平台,发展“云视讯”服务,实现视频直播培训,帮助农民学习农技知识,提升科学种养水平。

(三)全面赋能农产品电商新发展,提升数字乡村建设产业效能

一是打造平台载体,多层次夯实农产品电商基础。加强农业电商产业园、物流快递园、电商孵化机构、电商创客空间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商服务体系,为农产品电商发展提供技能培训、产品开发、品牌策划、物流快递等全产业链配套服务。提升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生产基地与大型农产品电商平台对接,建设大型电商平台盐城农产品供应(直采)基地,加快提升我市农产品网络销售比例。二是推进产销对接,多举措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深入组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积极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以品牌化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线上交易平台,推动各类服务资源与生产需求有效对接。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合理进行利润分配,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多形式助力农产品电商销售。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直采直供、冷链配送、社区拼购等新模式,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发展3D景观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认养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分享农业等新业态,打造农民创业增收新渠道。

(四)健全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增强数字乡村建设新动力

人才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力量和智慧不可或缺。首先需要打造外引内培、多渠道培养模式。一是加强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精准农业及数字农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的科技人才驻村行动以及行业专家学者下乡支农帮农行动。三是针对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增加软件开发、农业机械装备研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人才的引进。四是要加大农业劳动力培训。定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涉农生产、销售等智能平台应用的高质量培训,保障数字农业的创新发展。其次在培育机制上需注重示范效应(能)的显现。数字乡村建设最需要的是“示范引领”者,是那些真正能够运用数字技术去提升乡村生产和经营效率的人才。“示范引领”者可以抓住数字乡村发展的机会,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有效整合提升现有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创造出数字乡村的独特价值,引领数字乡村发展,并将他们的成功模式能够迅速在乡村中扩散,发挥着“能人效应”。最后加强组织主体构建。目前数字乡村发展生态最需要补足的短板是各类“组织主体”短板。比如,新农民、新技术的创业创新中心,农民数字化素养的培训中心,农民合作社规范运作法律服务中心等这一类真正能够连接起各级政府、市场和乡村之间的“中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