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盐城城市文化记忆
来源: 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23-04-11      阅读量:     次

文学作品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代文学作品中盐城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文化遗迹、民情风俗是盐城城市文化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历代文人对盐城城市文化的文学想象与审美呈现,不仅反映了盐城城市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面貌,还体现了诗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多元思考。

盐城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从汉代直至近现代,大量的文人或土著于斯,或仕宦于斯,或游历路过盐城,留下丰富的文学华章,书写盐城的风景名胜、风土民情,抒发他们在盐城的喜怒哀乐和审美感受。这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书写盐城的文学作品,传递着不同时代生活在盐城居民的城市记忆、想象和生活方式,是文人对盐城城市形象的文学想象与审美呈现,体现了他们对盐城城市文化的多元思考。

 



一、历时性:盐城城市文化记忆的生成与演变



唐代以前,盐城“文学的发展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仅有一些史书、地理志、方志零星记载了盐城的建置发展史,人们对盐城的记忆除了产盐之外,更多的印象是淮夷故土、海隅僻壤。至唐代时,盐城制盐业发展迅速,大量的盐商汇聚于此转运海盐,促进了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加之大运河开通后水运交通的便利,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游览、仕宦、落户于此,留下了不少书写盐城的文学作品,盐城的城市文化形象开始逐渐生成并丰富起来。盐城因盐设县的城市功能定位与襟江带湖的独特地理位置是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涵。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盐城以“盐”与“水”为底色,经历了海中之洲、灾难之城等审美形态的生成与演变。

唐宋之际,海中之洲作为盐城标志性的审美形态被文人摄入到书写盐城的文学作品中。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古盐城在唐之前还在海中:“盐城县,本汉盐渎县,属临淮郡。洲长百六十里,在海中。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所,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随着海岸线的屡次变迁,古盐城在唐代才逐渐与陆地相通连,逐步由“海中之洲”向“滨海城市”转变。中晚唐诗人长孙佐辅的《楚州盐壒古墙望海》是一首较早书写盐城的诗歌,其诗云:

混沌本冥冥,泄为洪川流。雄哉大造化,万古横中州。我从西北来,登高望蓬丘。阴晴乍开合,天地相沉浮。长风卷繁云,日出扶桑头。水净露鲛室,烟销凝蜃楼。时来会云翔,道蹇即津游。明发促归轸,沧波非宿谋。

诗人一登上盐城古城墙,就被映入眼帘的淮河一泻千里,横贯中原,东汇入海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诗作通过水天相连、风卷繁云、日出大海、海市蜃楼等景象,描绘出一幅壮丽而又梦幻的海边奇景图。晚唐诗人周繇《望海》云:“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诗中“半浸岸”“岛国”等言语,均表明古盐城曾是“海中之洲”。在南宋诗人陈造笔下,盐城仍然被描述为一座环海之城。其诗《赠盐城诸友》序言“盐城偪海,不可井饮,城西有池甚近”句,正文“城西禆海百顷宽”句,其诗《再用前韵赠盐城四士》“行李小盘薄,海西裨海东”句,其文《东游记》“盐城县去高邮二百六十里,北濒淮,东斗绝入海。城西有泊,俗谓之‘小海’……”句,均指出古盐城在大海的西面,小海的东面。

唐宋文学作品中对古盐城“海中之洲”的文学呈现,成为后人想象的“集体记忆”。明代文人高谷《盐城观海》诗云:“瓢城东望水漫漫,暇日登临眼界宽。万马挟兵开地脉,六鳌擎日上云端。涛声吹雨沧溟湿,雾气横空白昼寒。尘世不须伤往事,桑田更变几回看。”诗人对东临黄海的盐城广阔浩渺的气象感慨万千,也对历史上屡遭水患的盐城表现了无奈哀婉的情感。明代盐城县令杨瑞云也曾感慨盐城无山近水的地理环境:“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绕城惟见水,临海故无山。”明清时因盐城城郭状如葫瓢,整体看去就如同一只瓢漂浮于水面上,永不沉没,所以又被称为“瓢城”。清代黄达《建阳》“瓢城东去无边阔,愁听风声起海澜”,杨锡绂《舟泊盐城》“再宿瓢城夜,依然水一方”、《暮抵盐城二首·其一》“好是昏黄残雪后,一钩新月挂瓢城”,夏之蓉《瓢城晚眺》“轻寒归小艇,残雪上高城”都是对盐城“海中之洲”“瓢城”这一城市形象的确认。

南宋以后,黄河夺淮,使得盐城水灾潮患频繁。据《盐城市志》统计,在1194—1949这755年之中,盐城“水旱灾害达257次之多,平均每3年就出现一次。”因此,元明清文学作品中的盐城形象逐渐演变成洪灾海患等自然灾害频发与百姓饱受欺压与剥削的多灾多难之城。以吴嘉纪、宋曹、孙一致、刘沁区等盐籍文人对盐城下层百姓艰苦生活的关注是这一时期盐城文学作品的主旋律,主要体现为描写水灾、潮灾、旱灾、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景象及灾后百姓的凄惨状况,批判吏治败坏、战争兵役等人祸给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表达文人悲悯忧民之情。元末明初文人施耐庵晚年为隐居在盐城白驹场,曾亲眼目睹普通盐民被剥削的凄惨状况,他的《水浒传》一书,就是以盐民张士诚起义反抗盐官剥削为故事原型进行创作的。清初诗人吴嘉纪的家乡东淘,又名安丰场,是滨海产盐之地,乡人多事煮盐业,故而对煮盐的艰辛深有体会,其《绝句》诗云: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合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鹭釜中煮。今年春夏雨不息,沙柔泥淡绝卤汁。坐思烈火和烈日,求受此苦不可得。

吴嘉纪对盐民抱有极大的同情心,其《赠张蔚生先生》“早夜煎盐卤井中,形容黎黑发蓬蓬。百年极少生人乐,族无如灶户穷”描绘了盐民的外貌、生活现状、作息时间等,很是生动。吴嘉纪还十分痛恨官吏对盐民的横征暴敛,其《临场歌》一诗为我们揭示了恶吏巧立名目,逼得盐民无处伸冤,只能卖儿鬻女的惨状,诗人的愤怒之情直欲从字里行间喷薄而出,诗云:

掾豺隶狼,新例临场;十日东淘,五日南梁。趋役少迟,场吏大怒;骑马入草,鞭出灶户。东家贳醪,西家割彘;殚力供给,负却公税。后乐前钲,鬼咤人惊;少年大贾,币帛将迎。帛高者止,与笑月下;来日相过,归比折价。笞挞未歇,优人喧阗;危笠次第,宾客登筵。堂上高会,门前卖子;盐丁多言,箠折牙齿。

灾难记忆在这一时期的盐籍文人作品中比比皆是。例如吴嘉纪的《海潮叹》一诗,就记述康熙四年(1665)爆发的一次潮灾给盐城滨海百姓所带来的沉重灾难,其诗云:

飓风激潮潮怒来,高如云山声似雷;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南场尸飘北场路,一半先随落潮去。产业荡尽水湮深,阴雨飒飒鬼号呼。堤边几人魂乍醒,只愁徽课促残生;敛钱坠泪送总催,代往运司陈此情。总催醉饱入官舍,身作难民泣阶下。述异告灾谁见怜?体肥反遭官长骂。

在这首诗中,吴嘉纪还生动地刻画出“总催”官吏的冷酷残忍,体现出诗人对剥削盐民官吏的深切痛恨之情。沈耽开《海潮行》一诗,也记载了海潮肆虐后百姓“畜产民舍五百里,尽化为潮振冷空”的凄凉景象。宋曹的《前异灾行》《苦雨叹》《登射州城楼望水》《黄河水灾诗》《故家子乞为奴叹》《道旁白骨叹》《道傍小儿叹》等诗写水灾潮灾后城内“漂屋随风散”“崩庐坏屋如摧瓦”“遍地盐花成斥卤”,百姓“眼见麦苗水中死”,只能“提儿挟女市中走”换取斗米充饥的人间惨状;《地震歌》《淮南大水兼伤地震》《地复震》等诗写地震来临时惊心动魄的过程,展现地震前“苍鼠群游乱格斗,古庙阴幽窜老鬼”等异象,对天灾之后“有吏索钱仍不足,家家儿女哭伶丁”的人祸进行痛斥。清代诗人孙一致《闻淮郡大水望乡信不至》中“当年物力铢求尽,此日疮痍补救难”的感叹,《癸丑五月大水》中“此后不惟农业弃,渔何地更容身”的担忧,《壬子水灾》中“舟宿浮生,巢居野器悬”所体现出对灾民的同情;张芳龄《海潮纪异》中“罡风东北来,其声大而厉”“惊涛疑崩山,骇浪欲撼地”的细节刻画;徐瑞《陈淮扬水患疏》中“垂熟稻田尽付阳侯,处处村舍悉为蛟窟”的真实记述等均体现了文人群体对盐城这段灾难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为了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盐城百姓与天灾人祸展开了持之以恒的斗争,他们以执着和坚毅的姿态迎战苦难,在滞重、困顿的生活中寻找喘息的机会,磨砺出了盐城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直面人生苦难的勇气。

 



二、共时性:盐城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文学呈现



盐城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明清文人常择其数处,概括成“八景”“十景”,甚至“十二景”,相配有“八景诗”“十景诗”等,以彰人文,缀风雅。如明代有王之宷《东台八景》诗、张孺教有《丁溪八景》诗、单一凤有《小海八景》诗、袁三余《草堰八景》诗、乔楚《安丰八景》诗,清代高岑有《盐城八景》诗,颜岩有《白驹八景》诗,汪春霖有《永兴十景》诗,冯观民有《阜宁县八景》诗,陈一舜有《湖湾八景》诗,曹西园有《灌河八景》诗。其中,射阳湖、枯枝牡丹、瓜井、海春轩塔等景观是文人吟咏盐城的审美聚焦点。文人行舟古射阳湖上,或状潮声,或摹湖景,或抒怀。范仲淹《过射阳湖》“渺渺指平湖,烟波入望初。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孙一致《宿湖上山房怀友》“渺渺射阳水,春潮晚欲平。月随波影动,风送棹歌轻”皆表现射阳湖湖面的烟波浩渺。徐中行《射阳湖逢子相北上醉别》“邂逅长安旧酒徒,张灯夜醉射阳湖。斗间剑气双龙合,江上涛声万马趋”状射阳湖湖面涛声若万马齐奔腾。锺惺《射阳湖》描写“潮响乱如一,渔灯远不无。寒逾知水月,天渐入菰芦”的射阳湖行舟感受。孔尚任《夜过射阳湖》“烟水拍帆半夜归,萧萧败苇几重围。船冲宿鹭当窗起,灯引秋蚊入帐飞”、刘沁区《晚泊射阳》“空陂临积水,去者泊应难。寺带荒村小,瑚吞落日宽”皆描写夜晚射阳湖周边的景色。卞氏园中枯枝牡丹奇甲天下,每年谷雨之后花开似锦,吸引无数文人前往观赏。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李汝珍《镜花缘》、夏荃《退庵笔记》均记载了枯枝牡丹的传说,愈发增其名气。夏之蓉《枯枝牡丹为卞陟坡赋》记载了其看花经历,诗云:

四月牡丹花正肥,盛事昔传金带围。草木若无神物相,迎风吐艳空尔为?奇哉卞氏双株花,白如香雪红朝霞。枯枝摇荡春风里,五百年中枝不毁。我来看花先看枝,爨下焦桐实似之。绕砌疎斜蟠远势,亭亭久历冰霜期。巡栏直到日中昃,摘花簪帽帽檐侧。何须羯鼓漫相催,却笑洛阳夸国色。主人花下开琼筵,座上英英多少年?政须作谱添佳事,魏紫姚黄莫浪传。

程之鵕对枯枝牡丹“相传为北宋时物,至今枝尽槁而岁必花,诚异事也”印象深刻,其《重看卞园枯枝牡丹》诗云:

三春重过此看花,宋代名园认此家。两砌朱阑近千朵,计年五百毓灵芽。

谷雨才过五日辰,正逢烂熳斗精神。枯枝自应忠贞发,生气从来不肯泯。

盐城瓜井传说是孙锺留下的,明万历年间,孙锺故居遗址犹存。盐城知县杨瑞云《经孙司马坚故居·其一》“风景萧萧起暮愁,英雄去矣地还留。中原当日悲刘氏,建业行看有仲谋。近海鱼龙千叠浪,西风葭苇满城秋。只今吊故凭词赋,不尽凄凉对古邱”叩问历史苍茫,感慨朝代兴亡,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刘沁区《瓜井》表达了“苔荒石甃古城隅,百丈何年断辘轳。秋圃纵横双鹤杳,灌蔬人尚说孙吴”的沧桑感叹。高岑《瓜井仙踪》抒发了“从他名地说东门,那及孙公故址尊。满径春未瓜自蔓,丹炉人去井犹存。海天岁月无今古,汉室皋夔有子孙。渺渺仙踪何处听,教人仰止暗销魂”历史感叹。

每个城市都有其代表性的建筑,有的甚至成了一个城市的地标性符号。融入盐城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范公堤、陆公祠就是盐城的两个标志性建筑。范仲淹在盐城任职期间,主持重修了泽被盐阜千年的范公堤,其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吴嘉纪《东淘杂咏十首》其一《范公堤》“茫茫潮汐中,矹矹沙堤起。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高岑《范堤烟雨》“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四围碧水空濛里,十里青芜杳霭中。踏遍芳龄一回首,朝暾红过大堤东”均表现了对范仲淹惠德仁政的赞美和怀念。

明洪武年间,盐城建造了陆公祠,供后人景仰陆秀夫。杨瑞云《重修陆丞相祠碑记》将陆秀夫与“貔虎之士”“封疆之臣”“死于一时”、“死于旬月”“死于故土”的牺牲相比照,推陆秀夫为“宋亡死节之臣之首”。盐城遗民诗人宋曹也有两首专门缅怀故乡先贤的诗作,抒发其忠君爱国之志,其《题陆公祠》诗云:

北斗南迁王气迷,潮鸣瘴海雨凄凄。天穷宋室龙为遯,地尽崖门马不嘶。一代君臣归社稷,全家妻子逐鲸鲵。寒山每坠千岩泪,明月飞鸟空夜啼。飓风吹腊指危冠,千古忠魂泪未干。战血久涵南海碧,石燐高烛一天寒。鲛宫不辍朝参夜,鱼腹仍尊讲学坛。漠漠孤厓一奏石,至今犹为赵家看。

《再题陆公祠》诗云:

东海祠堂绿苔古,一代孤忠钦木主。身沉还自整朝衣,千秋为宋存簪组。可怜遗恨愧无功,留剑中原起国雄。挥汨为论今日事,若在厓门衰草中。

宋元易代与明清鼎革何其相似,二者都是异族入主中原,二者都带来了大量的遗民,这就使宋曹很容易由陆秀夫抗元的事迹联想到当下国亡君死的残酷现实。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既表达了对陆秀夫忠君爱国精神的赞扬,亦体现了他对明王朝难以复兴的痛心疾首。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盐城形象对盐城城市文化建构的意义



历代文人对城市的文学想象仅仅是其创作中极小的部分,他们对城市的表现往往带有印象式、零散化的特征,然而,这些数量众多的盐城书写却为读者建构了一个极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形象,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盐城城市形象的文化意义不容忽视。“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它具有城市的一般属性,但又有它的文化个性。所以,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不能单研究城市的外貌、建筑物的特征、色彩或一些文物古迹,这些仅是外部的视觉感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去研究城市的精神和物质感受,要深入到城市发展形成的因素中去认识它。”城市的历史形象不仅保留在正史文献与地方文献之中,还留存在文学话语世界中。可以说,历代书写盐城城市的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盐城的社会民情风俗、历史文化等,构成了盐城城市的文学记忆,它们留存着盐城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脉息,是盐城“文化个性”与“城市精神”的诗意呈现,对构建当下的盐城城市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盐城城市文化是多元的,而盐城城市形象在文学中的“定格”与“活着”及“复活”必然会丰富当代盐城城市的文化记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盐城形象,使当代的盐城的城市文化积淀更具深广度。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盐城形象”是当前盐城书写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是当代盐城形象对外宣传的必要补充,可以为盐城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实施者、评估者提供除市政建设、经济建设等“硬指标”之外的评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指标”,即文学中的城市形象指标。

最后,有利于提高本土作家书写盐城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除了射阳大米、滨海海盐、丹顶鹤、湿地之都等盐城形象建构的“品牌符号”外,除了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与盐城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等盐城形象建构的“官方通道”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盐城形象建构将为盐城的文化建设增添更多的美学意蕴。

当前,“黄海明珠”“东方湿地之都”“百河之城”已成为盐城城市建设的目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盐城城市文化记忆已经成为当下盐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将来仍然会不断激励作家积极地投身于盐城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之中。